华新在线讯(通讯员 王铭亮 乔丹)“当下的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通过精巧的界面设计和强大的算法推荐,让用户在不断追逐‘廉价多巴胺’中耗尽时间和精力,逐渐失去深度思考能力。”12月4日晚,知名时事评论员、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曹林教授应邀为我们师生作讲座时如此强调。
曹林教授讲座的题目是“抗拒冻结:深度表达是一场‘思维障碍赛’”。不断冒出的金句、激情而又深刻的阐释、不间断的互动,让两个多小时的讲座感觉意犹未尽。讲座由我们张勇军教授主持。
曹林教授作讲座
如今,信息碎片化日益严重,人们常常被浅显的资讯填满,难以静下心来深入思考。曹林教授开场便直击这一普遍社会现象并指出,碎片化的信息环境让人们更容易停留在表象,而无法触及问题的深处。他以“风景如画”这一常用语为例,引导在场师生深思,为什么我们总说“风景如画”,而不是“画如风景”?这一看似平平无奇的表达方式,背后其实隐藏着思维的惯性和文化框架的潜移默化影响,“我们在看待事物的时候,背后是有着观念和框架做支撑的”。通过这一案例,曹林教授引导学生认识到,“一切真正的理解,源于我们不接受这个世界表面所呈现出来的东西”,突破思维的表层冻结,深入挖掘语言与现象背后的文化与历史根源,是深度表达的重要一环。
接着,为了进一步阐释思维的层次性,曹林将现代生活中的两种快感进行了对比。他认为,人们在刷短视频、浏览社交媒体上的碎片化内容时会分泌“廉价多巴胺”,感受到一种低级的快感,它即时、肤浅且极易令人上瘾,这种快感的获得几乎不需要努力。而当一个人克服障碍、付出艰苦努力完成某项复杂任务时,则会产生“高级内啡肽”,才能体验到更高层次也更持久的满足感与成就感。
随后,曹林教授还强调了“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他指出,人们往往习惯于未经深入思考便轻易接受别人给出的答案,很少形成自己的判断。他通过“大学给家长寄成绩单”“高校为争地铁站名掐架”“高铁上手机外放”“六边形战士”等案例表明,问题往往不是简单的“对或错”,而是多方利益和多元价值的博弈。要想得到真正的答案,就必须经历一个不断越过障碍的思辨的过程。在他看来,越是复杂的问题,越需要放在“合法争议领域”里审视,而非简单化地站在单一立场给出观点。他提醒学生,要从熟悉的事物中看到陌生,从单一的判断中找到多元,也要从正常中看到反常,从反常中看到正常。他认为,思想和观点的价值,正在于产生它们的过程中需要越过的障碍、需要经过的迂回曲折。
讲座现场
对于如何提升深度表达的能力,曹林特别建议学生重视经典阅读与文字输出。他认为,经典是思想的“根基”,其价值在于经历时间洗礼后依然能够为我们提供智慧与启示。他强调,经典的意义不在于“摆上书架”,而在于不断重读,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能从中汲取新的思想养分。此外,他还提醒学生一定要多动笔输出,多写新闻评论、深度报道,写出自己的代表作,要培养出“快思、快写、快传”的强输出能力。
互动环节中,针对几位同学提出的“有哪些具体的操作层面的方法来壮大自己的根基”“写评论时想要表达的独到观点与大众朴素的经验主义相违背怎么办”“如何避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陷入思维的极端化”这些问题,曹林老师均给出了详细的解答。
张勇军老师总结发言
讲座最后,张勇军教授总结道:“曹林教授用渊博的学识、丰富的案例以及幽默的表达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希望同学们能从讲座中汲取思想力量,养成深度思考的习惯,锻炼深度表达的能力。”
文字:王铭亮
图片:乔丹
审核:马淼 张勇军 周莉